中山公园

广西平乐名胜古迹


  #名胜古迹#一、文物   1、古遗址   龙塘闸新石器时期遗址位于大扒瑶族乡四冲村北面约1.5公里的龙头闸口(地名),遗址的东南方和西北方各有一条小河,石器分布在这两条河汇合处南岸的台地上,东西宽25米、南北长70米。年进行文物普查时,采集到的石器有石斧、石磷、砺石、夹砂陶片和其他少量的打制石器。经考证此处为新石器时期遗址。   古城遗址位于附城乡南洲村荔浦江口与桂江汇合处南岸,距江约米的二级台地上,离县城3.5公里。古城分为大城、小城两个城区,均为长方形,相距约米。两城的四周均有宽5米、深3~3.5米的护城壕:城墙均以黄砂土夯筑而成,两城的城基均可辨认。大城南北长米,东西宽84.7米,总面积为平方米,城墙高4米,厚7.4米,城大门在北面围墙中间。小城在大城东南面,北面距桂江约米,其东西长米,南北宽79米,总面积为平方米,墙高3米,厚6米,城门设于南面。   年8月,县文物管理所会同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考查,在大城收集到的陶瓷片有:布纹陶缸片、釉面陶罐片、陶水笕片、陶碗片、瓷片、断砖等,这些陶瓷片分为夹砂质和泥质两类。夹砂陶片为红褐色和灰色,泥质陶片大部分为灰色,釉面瓷片呈青黄色。在小城几乎没有找到陶瓷片,由此推断,小城建立的时间先于大城。   据清光绪三年《平乐县志》记载:三国吴甘露元年分富川置平乐县属始安郡旧县城在城西七里荔浦江口。据此,该城为古县城遗址。   2、古墓群   年和年两次文物普查共发现全县有古墓群8处,墓葬近座,尤以汉代墓葬居多。   阳安古墓群位于阳安乡西北面的梅花岭上,岭因墓葬封土堆排列形似梅花状故名。该古墓群共有封土堆86座。年梅花岭的几座墓葬被破坏,从中发现的随葬物有碗、罐、壶、骑马俑等陶器,经自治区文化厅文物管理处考证,认定为战国~晋代墓葬。   张家古墓群位于张家镇东南面的曙光小学至和村东南面的大岭~带,全长约7公里,可见封土堆百余座,其中较集中的有荒头岭、大穴岭、莲花岭、大岭、银山岭等处。年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在银山岭发掘墓葬时,发现各墓排列整然有序,其形体同湖南等地楚墓基本相同。出土的随葬陶器主要有瓮、罐、瓿、杯(樽)、三足罐(盒)等;金属器主要有成套的青铜武器、铁制武器、五铢(钱币)和农业生产工具共余件(出土文物已藏于广西博物馆),经考证认定为战国晚期至秦汉时期墓葬。   二塘古墓群位于二塘镇周塘村岩头岭、铜锣道及二塘锰矿区一带,可见封土堆座,其墓多为石室墓,券顶有甬道、中室和后室。年文物普查时,从被破坏的两座墓葬中发现有青瓷残片及方格印纹陶片。年在该地出土唐代青釉贴花壶一个,经自治区文物考证,认定为晋~唐时期墓葬。   七堆古墓群位于二塘镇马家村公所七堆自然村东南面的岭坡上,可见封土堆7座,七堆自然村据此得名。古墓群分布面积约平方米,墓高者2米,直径4米。此墓群未经发掘,也未见有明显断代实物依据,因其位置接近二塘古墓群,故暂定为晋、唐时期古墓群。   大林古墓群位于桥亭乡大林村西南面起伏的黄土岗上,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可见明显封土堆50余座。解放后古林冲自然村农民在建房时曾挖出过“古老屋”形似小窑。年进行文物普查时,在大林村西丛树窿(山岗名)上采集到古墓券顶楔形砖。砖长25厘米、宽13厘米、厚分别为2.3~3.5厘米,砖面有苇席印纹。经考证,初定为东汉~南北朝墓葬。   兴隆古墓群位于桥亭乡兴隆村东南面公路沿线两侧的旱地及土岭坡上。东北与黄土岭相连,西至水井岩,东西全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0.5公里。可见明显封土堆40余座,在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初定为汉~南北朝墓葬。   马田古墓群位于青龙乡马田村南、北面。墓群分布在婆山村碓、丫山、新塘面、东青坪、大刀山、四鬼山之间的峡谷地带,南、北面长约3公里,东西宽约0.5公里,可见封土堆80余座。年在文物普查时发现,收集到的随葬物有青铜镜、陶屋、陶罐等,经考证,初定为东汉墓葬。      3、古建筑   年和年两次文物普查发现县内有各种古建筑如楼、馆、桥、塔、亭等32处,县城仅有“感应泉”、“粤东会馆”、“状元桥”和“龙头矶提”等4处,其余分布在各乡(镇)。   感应泉位于县城北面的仙宫岭下。宋代邹浩(原吏部侍郎)建于北宋崇宁年间(~年),井深3.3米,井口内径0.8米,井台占地面积约14平方米,井北面用石块砌有扇形护墙,护墙中间嵌有石碑,上刻“感应泉”三个隶书大字。井旁东侧立有石碑两块:一为民国8年里人陈炎武重刊立的明万历三十一年(年)《始得感应泉诗并序》,一为民国8年里人刘廷年立的《邹道乡平乐城北感应泉记》。据民国29年版《平乐县志》载邹浩《感应泉铭》曰:“昭州江水不可饮,饮辄发瘴,日用汲井乃在二三里外,又石路崎岖,忽于所居乐川之上仙宫岭之下有泉出焉,甘凉莹澈。一邦之井无与比者……日得四五斛,用遂有余,而人不劳,名之日感应泉。……惟泉沛然,莫遏其源,我感我应,其来自天。”井旁原建有“直接流风亭”,后改名“直接清踪亭”(已废)。感应泉为平乐九古井之一,年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儒林桥位于原府文庙(今中山公园)内,亦称“状元桥”。为府文庙附属建筑,建于明宣德五年(年)。桥为拱形,跨度为3.4米,以方块青石砌成。桥面长6.2米,宽2.9米,桥下有池形似半月,称“半月池”。桥面两侧及池边均有石雕栏杆,工艺精致,原桥面栏杆已遭损坏,今栏杆为后修。   龙头矶堤位于平乐镇北面茶江河段,始建于明壬寅(年)八月,竣工于癸卯(年)四月。北起平乐镇正北街头的大榕树脚,南至令公庙渡口,全长米、高6.6米、厚2米,堤外有三级防浪石。此建筑至今大部分仍完好。   粤东会馆位于平乐镇大街56号,系住在平乐县城的广东籍人士为进行交往和商业活动而兴建。始建于清顺治十四年(年),康熙三十六年(年)建成,嘉庆十一年(年)重修,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复修。为砖、石、木结构,由前厅、天井、天后宫、厨房等部份组成。总面积平方米。该建筑形似“回”字,四角四檐天面盖有黄色琉璃瓦,檐下四角为雕花吊檐档板,屋脊高0.5米,绘有一幅幅古代故事人物画像。历代重修会馆的碑刻共14幅也嵌入墙内。民国10年11月27日,孙中山北伐路经平乐时,曾应邀到此会馆参加广东籍人士举行的欢迎茶话会。馆中建筑上的雕画,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魁星楼位于青龙乡平西村中部,距县城41公里,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年),道光十六年(年)重修,同治四年(年)再修,年作了第三次修理,现在基本上保持着初建的原貌。楼高米,为方形二层翘檐楼台。底层为戏台,台基高1.65米,长9.3米,宽8.3米,以青砖砌成,四角固以方块青石,台面用木板铺垫而成。楼阁部份为木质结构,整座楼阁由10根杉木大柱支撑,其中有4根为冲天柱直升楼的顶端。第一层楼高6米,背面有一幅砖墙,墙壁上绘有八卦图,台面用一道屏风隔成前后台两部份,前部份深5.6米,为舞台,舞台两旁均有1.4米高的栏杆;后部份深2.6米,为化妆室。屏风两侧有门,门上方各有一横匾,左书“方壶”,右书“员峤”。屏风正面有一圆形“麒麟踏云”图案,图案上方悬一大匾,上书“大观在上”四个正楷大字,旁有一幅对联,曰:“坐看台前两山秀,默契羲文千古心”。第二层楼壁均由活动方格门窗组成,高4.6米、宽5.7米、深4.7米,中有神台,内祀魁星神像。神台高3.25米、宽2.5米、深3.25米。神台背面有上下楼梯,周围有曲廊。从第二层的天花板至屋脊高3.05米。此楼剖面为“开”字型,分为上、下两层瓦背,四角皆为飞檐,上下两层共八个翘檐,每个翘檐上都塑有一尊神像,合为“八仙”,檐脊上塑有飞龙,楼的顶端正中有一小塔,两旁塑有鳄鱼、仙鹤。这些雕塑,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毁坏。   沙子石拱桥位于沙子镇西南,距今镇政府所在地约米,建于清光绪年间。该桥有三拱。全部用青石砌成,主拱跨度为6.1米,东端有两个小拱,其跨度各为米。桥全长20.7米、桥面宽4.2米。桥栏杆由10根石柱和8块石板组成,石柱上有图案,顶端雕有狮子、麒麟等石像,石板上有“仙人骑鹿”、“双风朝阳”等浮雕。据传此桥为广东工匠和湖南工匠共修,桥南栏杆的图案为广东工匠所作,石像粗犷雄壮;桥北栏杆的图案为湖南工匠所作,石像细腻逼真。   平乐宝塔位于附城乡天鹅岭上,下临桂江,距县城约5公里。建于清光绪二年(年),为砖、石结构,仅成两层,费绌中止。塔为八角形,每边长3.5米,占地面积约63平方米。第一层高4.2米,第二层高3.5米。门上方为半圆形,刻有“擎天一柱”4字,上嵌有栩栩如生的“双狮抢绣球”石雕。门左侧刻有“阁郡官绅士同建”,右侧刻有“大清光绪二年岁次丙子”等字。   附1廖梦樵烈士故居在平乐镇正北街6号,房屋为砖木结构,呈长方形,上下两层,高7米、宽10米、深28.5米。是廖梦樵少、青年时期居住、学习的地方(廖梦樵事迹见人物编)。   附2肖含艳旧居红楼位于张家镇香花村青草塘自然村,此楼即肖含艳家前门门楼,砖木结构,砖为红砖,故称红楼,为上下二层。自抗日战争后期这里就成为桂东地区中共地下组织的交通站,年中共平恭工委在这里建立,是年11月中旬,中共桂东工委副书记吴赞之曾在这里召开“平恭钟”、“平恭阳”部份负责同志会议(后称青草塘会议)。会上,吴赞之作了《当前形势和今后任务》的报告,部署进行壮大党团力量、组织开展武装斗争的工作,为后来三支解放大队(平恭钟、平恭阳、平南)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4、金石   “迎仙洞”石刻“迎仙洞”又名珠岩,位于附城乡金山小村西北面,平八公路左侧,距县城约7公里。洞内有宋、明时期石刻14幅,多为诗词、记事和游记。字体有楷、行、草、篆4种。其中较大的有8幅。分别为:“迎仙洞记”,明万历五年(年)闰八月刻,幅宽3.4米、高1.82米,楷书,共14行,每满行29字,字径8厘米;“五指岩纪事”,万历五年刻,幅宽1.7米、长3.4米,楷书,共11行,每满行35字,字径6厘米;“平五指诸岩碑”,万历五年八月刻,幅宽1.65米、长3.1米,共23行,每满行45字,字径5厘米,楷书;“平昭平山寇颂”,万历五年八月刻,幅宽1.76米、长3.05米,楷书,共13行,每满行33字,字径6厘米;“迎仙何处是仙踪”,幅宽2.06米、长1.43米,草书,共11行,每满行9字,字径10厘米;“为访名岩”,明崇祯十五年(年)刻,幅宽1.05米、长1.75米,行书,5行,每满行13字,字径9厘米;“潘魏游巾山洞”,宋皇祜四年(年)九月二十八日刻,幅宽0.55米、长1.02米,共3行,每满行8字,字径9厘米,篆书;“翁观察邀游迎仙洞”,万历壬子(年)春刻,幅宽1.05米、长0.58米,楷书,共10行,每满行6字,字径7厘米。   鼓锣峡石刻位于府江(今称桂江)上游的大扒瑶族乡鼓锣峡石壁上。石壁高5米,宽3米,上刻“两粤通衢”4个楷书大字,字径大者1.6米,小者1.2米。民国29年版《平乐县志》记载:漓江下游汇合荔、茶二江折而南流处称为府江,这里是全省咽喉之地,府江从这里流入金峡经巴江出丛林,两崖截薛,叠蟑连云,茂林密菁,怪石危壑,人迹罕通。又云:府江固号天险,石屿凌空千嶂蔽日,循崖经穷,度壑溪塞而松林、鼓锣二峡尤称险绝。为开辟府江,明万历十三年(年)抚台召千户刘斌、把总李芳开凿河道,遂于乙酉年(年)开工,丙戌年(年)三月竣工,自小苍板历龙头矶、广运堡、足滩、雷霹至铜盆冲,全长二百余里。府江的开辟,沟通了两广的水路交通,为记载这一历史业绩,刘植于明万历戊子年(年)三月,在鼓锣峡石壁上刻下了“两粤通衢”4个大字。该石刻为目前县内所发现的最大的石刻。   禁冒籍考学碑在县文庙(医院门诊所在地)。是平乐地方绅士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年)十一月初一日为禁止冒籍应考而立。碑云:“但从前之冒籍虽清,而将来之滋弊,犹恐难免……嗣后每遇岁科两试……实有田园庐墓者,方准入考,倘无田园庐墓或者田园庐墓并生长斯土,尚有原籍可归者概不准考。如敢复蹈前辙,故犯科条或认保者朋比滥包,许学中攻发,定将应试之人保禀互童一并照律治罪。”碑高厘米、厚16厘米,字径3厘米,楷书。   惜字炉在源头镇卜岭村,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年),为焚烧字纸所用。炉为六角塔形,自下而上由经加工过的长方形石块砌成,共有15层石块;其中1~10层每层均6块,第11~15层每层为3.5块(其中的一块为两层共有)。炉高厘米,除基座外,分为三层,基座高82厘米,底层高厘米,每面宽90厘米;第二层高厘米,每面宽76厘米;第三层高厘米,每面宽64厘米。塔顶形似宝瓶,高¨0厘米。各层有飘檐10厘米,六个角均有向外延伸33厘米呈椭圆形的飞檐角,每个角均有浮雕,第一层为小狮头,第二层为龙头,第三层为凤凰。炉口设在底层南面,呈长方形,高55厘米,宽30厘米,炉口上方刻有“惜字炉”三字,字径12厘米,阳文楷书,炉口两旁有对联。日:“六书传万古,一字值千金”。第二层设有排烟口,口高25厘米、宽13厘米,排烟口两旁各有一个手执朝笏的浮雕文官像。左人像高44厘米,宽23厘米,笏书“开天文阁”4字,字径3厘米;右人像高44厘米,宽20厘米,笏书“一品当朝”,均为阴文楷书。第三层正面有一裸身踏鱼衬以水波纹的浮雕人像,高48厘米,宽21厘米。炉的正面有一高35厘米、宽38厘米石碑,碑上刻有“信生杏福四字,下端落有“大清道光十一年岁次辛丑二月十六日楚南王新庆”字样。此炉结实牢固。今仍保持完好。   屏岩造像屏岩位于桥亭乡玄坛村狮子山南麓,距玄坛村约50米。岩洞口上方刻有“屏岩”二字,楷书,字径为26.5厘米。岩洞内深约10米处的岩壁上,刻有人物、动物像10幅。人物像中有牧童、樵夫、提篮老人、大肚罗汉、卧姿裸体人像等;动物像中有牛、鹿、鸟等。人物像最高为38厘米、宽19厘米,最小的高24厘米、宽10厘米;动物像最高者为44厘米、长50厘米,最小的高8厘米、长12厘米。在这些造像中,人物一般都伴同各种动物在一起,如牧童扬鞭驱牛、樵夫担柴等。无论是单个的还是成群的,都形态自然,栩栩如生。洞内深处壁上刻有清道光甲午年(年)季春月望一日袁松龄作的七言绝句一首:“岩开一洞岂徒然,悬壁空明别有天。钟乳结成屏画景,添些点缀更清妍。”   广运堡铁钟为明代万历年间铸造,高50厘米,口径52厘米,顶径32厘米,顶上有怪兽纽柄,柄高13厘米。重余斤。敲击时其声清脆洪亮。腹上铸有“广运堡信官周伊柳朝贵叶长春队长蔡宾梁日垣口喜施洪钟一百余斤在于玄坛庙永远供奉福有所归大明万历三十一年吉旦”五十三字,字迹笔划工整,刚劲有力。此钟现存县文物管理所。   榕津大锣为普通造形,直径52.4厘米,边高3厘米,边厚0.4厘米,中心厚0.3厘米。锣心的圆拱不工整,圆拱旁边有一小洞,洞孔直径为0.15厘米。敲击时,音色浑厚带“钢”声。该锣现为该地业余桂剧班使用。目前,在广西桂剧班中的大锣没有一面能超过它。自民国以来,广西桂剧场面艺人均称其为“上锣”,又称其为“广西第一锣”。   副总兵关防为明代永历五年(2年)南明桂王朱由榔颁发,该关防为合金物,白色:长9.4厘米、宽5.5厘米、厚0.85厘米。关防文日“庆振后标营副总兵关防”。篆书,字径1.9厘米,印边宽0.7厘米。关防背面刻有“庆振后标营副总兵关防”字样,左边刻有“永历五年八月日颁”等字。背正中有把,把长7.3厘米。现藏平乐县文物管理所。   平南人民解放大队关防年11月24,日,平南人民解放大队成立,刻有木质关防一枚,文目“平南人民解放大队关防”。长8厘米、宽5.9厘米、厚2.5厘米。现存广西博物馆。   年8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了在平乐县境内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3处。   庙、寺、祠、庵   据民国29年版《平乐县志》载,境内的庙、寺、祠、庵共有座。其中在县城的有57座,在圩镇乡村的座。这些庙、寺,旧志记有建造年代的仅48座。其中建于宋代的有府文庙、龙益寺、邹侍郎祠、五贤祠、二仙庙等5座;建于明代的有县文庙、三贤祠、七贤祠、灵济庙、紫竹庵、金华寺、香炉庙、城隍庙、茅公祠、三公祀等10座;建于清代的有文昌阁、金沙庵、自云庵、昭忠祠、龙兴观、龙王庙、火神庙、盘古庙、天妃庙、准提庵、关帝庙、浮莲寺、清真寺等32座;建于民国初年的有潮水庙1座。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多数庙宇被拆除,至今尚存有平乐镇的清真寺、二塘街的关帝庙、沙子街的准提庵等。   二、名胜古迹   中山公园位于县城中部凤凰山脚下。民国9年桂军总司令刘震寰倡议,民众捐资建成。原为平乐公园。民国10年月孙中山北伐途经平乐时,游览了平乐公园。为纪念孙中山平乐之行,故更名中山公园。园内古木参天,花草茂盛,曾建有“中山亭”、“靖戈亭”、三友亭”、“双抒井”、“九曲桥”、“荷花池”,并立有石碑、石刻等。民国12年又增建了图书馆、网球场。为县内风景名胜之一。~年公园先后为平乐军分区和县武装部住地。园内亭、阁、井、池俱废。年11月军事机关搬迁。年春节,中山公园恢复开放,范围扩大到府文庙旧址。城背岭山头,总面积为平方米。园内新建有假山、鱼池、花圃、门球场,置有儿童转盘车、电瓶车、小火车等。   鱼堰温泉位于源头镇高龙村鱼口自然村,距桂八路约5公里,离县城60公里。此地有温泉穴5处,其中3处较大,分布于田垌中间。现可供使用的泉穴有2个,均以水泥沙石砌边,池底较平,大者长5米、宽2米、深1米;小者长2米、宽1.5米、深0.8米。泉水恒温为46~50℃,透明无色。年10月经国家地质矿产部、卫生部、轻工部专家鉴定,确认为含锶、氡,偏硅酸低钠型优质矿泉水,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共含有20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元素,又由于温泉水含有硫化物和氢射气,用于沐浴,对皮肤病、风湿病、妇科病均有明显疗效。   冷水石林位于平乐县源头镇冷水村旁,距柳鹰公路约0.5公里。石林区三面环山,一面紧靠村庄田园,面积约1平方公里。石林区内群峰林立,一般高度在30米左右,形状怪异。有的挺拔险峻,似待发之箭;有的两峰相依,若分若合,含情脉脉,恰似一双痴心情侣;有的巍峨雄峻,活像忠于职守的“哨兵”;有的亭亭玉立,如静待恋人幽会的妙龄女郎;还有的似骆驼,似雄鹰、似象鼻、似卧虎、似奔马、似睡狮,真可谓千姿百态,无奇不有,简直是一个天赐的动物王国。更引人注目的是“龟兔追逐”、“狮虎相争”、“熊猴斗戏”、“恐龙戏珠”、“海豚顶球”等等,其自然造型,栩栩如生,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加上山青林茂,小溪流水潺潺,身临其境,确有风景美如画,人在画中游之感。   朝天岩位于平乐县二塘镇乐塘村南面,距乐塘村约1公里。由于岩口宽敞朝天故名。岩内洞洞相连,外面三个洞穴较大,其面积约1万平方米。一到洞口,进入眼帘的便是一幅色彩斑烂的“帷幕”。洞内岩浆淌流成“田”,巧石遍布,别致玲珑。有的象专心攻读的学者;有的象持刀操练的武士;有的象各显神通的八仙;有的象大腹便便的佛爷;还有的似高翘尾巴的松鼠、竞相赛跑的乌龟、跃跃欲试的玉兔等等。洞中石笋如林,有的象玉米,有的象南瓜,有的象雪莲,有的象龙柱。更奇特的是,洞中有一座形似半月的石拱桥,横卧于群峰之巅,桥上滴水叮咚,桥下流水潺潺,真可谓形奇景异,妙趣横生。   古榕奇景景区位于张家镇榕津街头、柳鹰公路旁,距县城25公里。这里长有并排两棵古榕,大者根围8.5米,树高近20米,树冠覆盖面约平方米,似一座规模宏大的绿宫,其气根凌空扎地,形成四个较整齐、大小几乎均称的高约5米的天然拱门,宛若长虹横贯。近年来,常有中外游客前往观赏。   出米岩位于平乐县青龙乡莲塘村西面狮子山的山腰上,洞开形如半月。相传,明朝时有僧人三位避世于此修行,岩中有一石窝流出白米,尽足三和尚食用,故名。清康熙“甲寅之乱”时,到此修行的僧人益多,石窝流出的白米亦够食用。后有一贪心的和尚,想多得白米而偷偷将石窝口凿大,结果弄巧成拙,石窝再也没有米出了。清代一诗人为此惋惜,情不自禁地写了《题出米岩》五言绝句一首,诗云:“岩中穿一孔,玉粒何时涌?饕餮是何人,凿断仙粮种!”从山脚沿石阶倚石壁而上,可见康熙年间的两处碑文。石阶尽处便是岩口,在岩口上建有石门,门框为两条方石柱竖立而成,门上横石紧扣,石上镌有“出米岩”三个大字。门内有《重修出米岩》和《狮子岩记》两块石碑和由19块小石碑镶筑而成的《重修出米岩小引》。从石碑右旁而行,可见一数十吨的巨石为三颗直径约60厘米左右的石蛋所支,呼之“石空堂”,亦称“妙明殿”。左转岩前俯瞰,下临莫测,名目“悬空楼”,其正面尚有栏杆痕迹。此外,还有和尚舂米所用的“碓磨房”和做饭的“香积厨”。岩的左侧有一口直径约30厘米大小的山泉水井,该井水清如镜,用手触及,顿觉清凉,据传可当酒供人饮用,故乡人称它为“出酒井”。据传,一天有一村民在取酒时,对着“出酒井”说:“井酒香,井酒醇,可惜无糟来养猪”。说完只见从山上飘下来一条白绸,上书:“天高不为高,人心最为高,井水作酒饮,还嫌没酒糟”。从此,该井再也没有酒味了。井旁上方的石壁上刻有“慈母供举”四个大字,井的后方有三块石碑,高约1.5米,碑上刻有清通政袁景星所撰写的“共证菩提”四个篆体字。   昭山点翠昭山在县城西,为平乐古八景之一。位于茶江(古称乐水)和漓江汇流处。山于水中,方正如印,当地人多称印山。山上修竹苍翠,山巅约百米见方。明朝正统七年(年),在山巅建亭,名日“点翠亭”,“昭山点翠”由此而来。点翠亭与县城西南角的昭潭相望,映影在江中,恰似一幅美丽的画图。清道光十一年(年)吏部主事梁卓英赋诗赞云:“一印涵江对驿亭,好山如黛挂窗棂;雨滋春水堤边绿,露濯秋菰眼界青。佛刹尚存三古月,人家遥隔半池星;涂丹拾翠谁同志,身耸吟肩陡杳冥。”民国15年夏,有里人在昭山山腰镶嵌两块青石,长厘米、宽66厘米,石上刻有“中立不倚”四个楷书大字,为此景增添了光彩。

史方志

广西天峨县历史上的奇闻轶事

广西奇闻轶事:环江篇

生活,不会让你枯竭




转载请注明:http://www.itaweinisi.com/zgjd/1266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