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

北京七夕有印迹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王越

农历七月初七(今年的8月4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的日子。相传这一天牛郎织女要在鹊桥上相会,喜鹊们早早就飞向天河,为这对相爱的人搭建鹊桥。尽管各地七夕活动形式各异,但是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传统习俗世代未变,所以人们又把七月初七称为女儿节、姑娘节、乞巧节,当代更被誉为中国的情人节。老北京不仅保留有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窃听葡萄架、演应节戏《天河配》等传统习俗,在天安门的金水河畔和颐和园还留有牛郎织女的印迹。

七夕·相会新华社发木木作

牛郎织女两桥相望

古都北京,是在“象天法地,天地感通”的设计理念指导下修筑起来的。我国古人在观测天象时,把我们头顶及环绕北极的星空划分成三垣二十八宿。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位于北天中央位置,所以又称中宫,或紫微宫。紫微宫即皇宫的意思,北京的皇宫效法上天,筑于宫城中心,也称“紫微宫”、“紫禁城”,充分体现出封建帝王“奉天承运”、“授命于天”的思想。太微即政府的意思,主管法律、武备一类事,太微垣位居于紫微垣之下的东北方,星名多用官名命名。《史记·天官书》:“其东垣北左执法,上相两星间名曰左掖门,上相两星间名曰东华门……其西垣右执法,上将间名曰右掖门,上将间名曰西华门。”明代北京宫城东西二门分称东华门、西华门,午门的东西二门称左掖门、右掖门;北京内城的南门,东为崇文、西为宣武,这些名称和位置与《史记·天官书》所说均相合。在二十八宿中,昴宿与毕宿间称为天街,所以明清时期,天安门前的街道也称为天街;天上有银河,皇宫有金水河;天上的银河东有牛郎星、西有织女星,地上的金水河东有牛郎桥、西有织女桥。

故宫内的金水河摄影:新华社金良快

北京的金水河有内外两条,内金水河从紫禁城西北角护城河(俗称筒子河)引进紫禁城内,弯曲南流,最后流入紫禁城东南护城河。外金水河的上段从南海东北的日知阁流出后,向东经织女桥流入中山公园西墙,此段河流称之为织女河。织女河的水面低于路面两三米,下面是石砌的河床底,河床到路面是缓缓的土坡。有几株杨柳和国槐古树,夏天可遮下大片的阴凉,河坡上长满绿茸茸的青草。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织女河改成盖板暗河,河床填平后修筑了围墙。在狭长的河床上,建起街道办的铁制品综合厂和仓库。七十年代,改建成六层大楼和礼堂。

织女桥在明代又称鹊桥,地处南长街中段,约在东河沿胡同西北端口外,过去小河上一东一西有两座桥:东面即是织女桥,南北走向,为汉白玉砌成的单孔圆拱桥,俗称罗锅桥。桥上有栏杆,桥体秀美精致。织女桥桥体坚固,桥上可通行汽车;西面的是小木桥,不胜承重。后来因交通问题修路,织女桥被拆,桥基已埋于地下。

伴随织女河有两条胡同:南长街到中南海西墙之间是“小桥北河沿”,即织女桥以北东西方向的一段河沿。织女桥东,沿着中山公园墙向东、向南,再向西接南长街南口的一条弓形的胡同,全称叫“织女桥东河沿”。该地原有明代南花园,是皇家种植瓜蔬之园地。园内有暖洞子,烘养新菜,以备春盘著新之用。清代南花园曾经广植花木,如今在织女桥东河沿北口,尚有两株枝繁叶茂的老槐树,树干直径一米多,树周围有铁栅栏保护,其树龄约有五百多年。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织女河从今中山公园西门南侧流入公园后,与西筒子河注入的河水相汇向南流动,在红墙西南处转向东流,经天安门前金水桥东流,与从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流出的东筒子河水相汇,东流到南池子大街之间的这段河名西银丝沟,再从南池子至玉河的这段河流叫菖蒲河。牛郎桥就跨越在银丝沟与菖蒲河相交的南池子大街的最南头,它的形状、走向与南长街上的织女桥几乎一样。年开通南池子大街,把石台木板的牛郎桥改造为石拱桥。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使交通畅通无阻,填平河沟时被拆除。

年,市政府斥资搬迁河道两侧居民,恢复菖蒲河景观,亮出南皇城、太庙、皇史宬红墙等古建筑。在明代崇质宫旧址上建立雕梁画栋的东苑小筑,在河上重修了牛郎桥,修筑天妃闸影等,将这里建设成一处依托历史遗址,富有古典风格的城市园林。

织染局变身织女星

织染局系明代皇城内为皇室服务的内官署之一,职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绢帛之类”,其下属单位包括朝阳门外的生产场所“外厂”,以及建在城西北的颜料基地“蓝靛厂”。朝阳门外的“外厂”今已无处可寻,“蓝靛厂”位于今海淀区曙光街道远大路北。

明织染局在地安门内,今名织染局胡同,东西走向。织染局内旧有佛道堂,清初重修,改称华严寺。《顺天府志》:“织染局胡同有华严寺,内织染局太监立,有弘治、嘉靖二次《重修织染局佛道碑记》。华严寺旧址今为织染局小学。织染局胡同西口路北29号,老门牌10号,系国学大师王国维故居。”

本来织染局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毫无关系,但在清乾隆十五年()发生的一件大事,让织染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乾隆帝以准备为母筹备六十大寿为名,“谕瓮山著称万寿山,金海(西湖)著称昆明湖,应通行晓谕中外。”下令拓挖西湖,拦截西山、玉泉山、寿安山来水,将原来的堤防移至今知春亭以东,将原堤东的稻田、黑龙潭及零星水面与西湖连成一片,留下龙王庙孤岛,建十七孔桥相连,总称为“清漪园”。昆明湖的得名,源自汉长安城开凿的昆明池。元狩三年(公元前年),汉武帝刘彻为打开西南通道,模拟昆明部族人居住的“南泽”地形,在上林苑开凿四十里水域昆明池,训练汉帝国的“楼船水师”。并在昆明池东西两岸雕刻牵牛、织女石像,当地尊称“石爷”“石婆”。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庙会上,青年男女来此乞求美满婚姻,庆贺“石爷”“石婆”鹊桥相会。

昆明湖

扩建后的昆明湖,水面约公顷,新湖岸周达30余里。既然乾隆皇帝借西汉典故命名昆明湖,湖上必不可少“楼船水师”和“牛郎织女”。于是在昆明湖内“设战船,仿福建广东巡洋之制,命闽省千把教演。自后每逢伏日,香山健锐营弁兵于湖内按期水操。”乾隆十六年(),“(织染局)奉旨移于万寿山之西,与稻田毗近。立石曰耕织图。”建起延赏斋、织染局、蚕神庙、耕织图石碑、水村居等水乡田园式环境。《日下旧闻考》:“原机上织染局三子,今改为《耕织图》。”

《雍正耕织图》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二十年(),乾隆铸造镀金铜牛放置在昆明湖东堤岸边的十七孔桥桥头不远处,将“男耕”与“女织”融为一体。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牛背上刻有乾隆手书《金牛铭》:“金写神牛,用镇悠永……敬兹降祥,乾隆乙亥”。据清翰林院编修吴振棫所著史料笔记《养吉斋丛录》记载:“玉河北立石,镌耕织图三字。又……湖东铜牛一,乾隆乙亥铸,寓汉书石刻牵牛织女之意。”这样,以昆明湖为银河,十七孔桥为鹊桥,以铜牛和耕织图代表天上牛郎织女星宿的美丽画卷,便展现在这座皇家园林内。事后,乾隆皇帝在一首“耕织图诗”中高兴地写道:“汉家歌笑昆明上,牛女徒成点景为。”

咸丰十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以后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耕织图区几成废墟。直至年底,颐和园复建耕织图景区,才让牛郎织女重新在颐和园相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itaweinisi.com/zgwz/12674.html


当前时间: